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,感冒、流感、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都易在此时节出现。咳嗽咳痰是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,然而大众对于咳嗽的治疗却不
春季万物复苏,但同时又是多雨多湿的季节,气温逐渐升高,雷雨频繁,天气潮湿闷热,所以易于导致湿邪困于体内,很多人会出现精神不振、身体困重、食欲下降、大便稀烂、皮肤起湿疹等情况。学会在春季正确“祛湿”,可以为一整年的健康打下基础。
中医对“湿”的认识
中医认为,“湿”是自然界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“六淫邪气”之一。特点是湿性重浊,其性粘滞,湿为阴邪,易伤阳气,其病缠绵难愈,湿被认为“万恶之源”。
湿气的来源一般有外感和内生两种,中医一般把湿分为外湿和内湿。外湿多由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、居住潮湿等外在湿邪侵袭人体引起,即外感湿邪。内湿是指湿从体内生发,现代人贪凉、熬夜、不爱运动,脾胃越来越虚,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,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受到损害,水湿聚积体内,形成内湿。凡有内湿的人,一旦遇到湿度大的环境,里应外合,极易引发身体不适。
“湿气重”的表现
1、精神状态:总是、嗜睡,身体沉重不想动,易疲倦乏力,活动一会儿就容易疲惫虚喘。
2、胃肠道症状:食欲不振,容易腹胀,大便不成形,溏稀或者便秘,排便粘稠粘马桶,味重;口苦口粘,口臭;睡觉流口水,舌头边有齿印。
3、呼吸系统:胸闷痰多,嗓子不清爽。
4、皮肤:头发油腻,脱发;脸上,长痘,满脸油光,容易诱发湿疹、荨麻疹。
如何有效祛湿
1、避免外湿
首先,保持住所通风换气,湿度大时适当除湿;避免淋雨涉水,不穿潮湿未干的衣服;不要久待空调房,定期户外透气;不要直接睡地板,地板湿气重,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;春季梅雨时节保持室内干燥,被褥、床单保持清爽干燥,经常在阳光下晾晒。
2、保持运动
运动出汗也可以祛除体内湿气,适量运动可以促进水液代谢,加速湿气从汗液、尿液中排出体外。春季推崇的运动如跑步、骑自行车、踏青郊游、打球、瑜伽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慢性有氧运动。
3、饮食调养——健运脾胃
中医认为,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。脾胃为痰湿生成之源,因此要想湿祛,首先要健脾,现代人贪凉、饮食不规律、不爱运动,脾胃越来越虚弱,脾的运化功能受到损害,水湿聚积体内,形成内湿。
脾虚湿困,应少吃生冷(如冰淇淋、冰冻饮料)、高糖(如芒果、榴莲)、油腻的食物,可以多食用具有健脾祛湿的食物或者药膳,比如多用山药、扁豆、玉米、薏苡仁、土茯苓、白术、茯苓、赤小豆、木棉花、鸡骨草、布渣叶煲汤,可健脾胃,祛湿浊。
自测你是否属于湿气重
l 浑身无力、总是觉得觉不够睡
l 头发油腻、脱发严重
l 皮肤油光满面、经常起痘
l 很瘦的体质还是会有小肚腩
l 消化不好、食欲不振、会有便秘的情况出现
l 舌头两侧有牙齿印
l 睡觉流口水
注意:如果以上的情况你占有3种或以上,说明你已经属于比较顽固的湿气重体质了,容易发生感冒、咳嗽、腹泻、呕吐、头晕、胸闷、湿疹、荨麻疹、关节炎等病。所以,祛湿的问题刻不容缓。
春季是湿气大涨的季节,除湿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长期坚持,才能更好地健脾祛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