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,感冒、流感、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都易在此时节出现。咳嗽咳痰是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,然而大众对于咳嗽的治疗却不
为让大众了解接种疫苗对于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,号召全社会关注和参与预防接种工作,自1986年起我国将每年的4月25日确定为“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”,2023年已经是第37个“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”。
疫苗,被公认为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极其重要、有效的工具。
婴儿出生后,虽可以从母亲体内获得一定的抵抗传染病的抗体。但随着孩子月龄增长,其体内的母体抗体效力会逐渐减弱、消失,绝大多数儿童按免疫程序接种疫苗后,儿童群体可形成牢固的免疫屏障。预防接种是最有效、最经济、最便捷的保护儿童健康的手段。
疫苗是孩子的保护伞、防护盾,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、有效的方法之一。接种疫苗俗称“打预防针”,这是每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。为了让孩子免受疾病之苦,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起,家长就应该为孩子提供完善的免疫保护计划,让孩子健康、快乐地成长。
我国将疫苗分为两类:
第一类疫苗为免疫规划疫苗,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,公民应当依据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。儿童接种第一类疫苗免费,疫苗以及接种费用由政府承担,外来儿童和本地儿童享有同样的接种权利,只要没有禁忌症,都应该及时给孩子接种。如:卡介苗、脊灰疫苗、乙肝疫苗、百白破疫苗、白破疫苗、甲肝疫苗、麻腮风疫苗等。
第二类疫苗为非免疫规划疫苗,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,由受种者或其他监护人承担费用。自费疫苗和免费疫苗科学上没有区别,只是管理上不同,无论是自费还是免费,都能够预防相应的疾病,能够获得对更多疾病的防护,同样值得接种。如:流感疫苗、水痘疫苗、手足口疫苗、轮状病毒疫苗等。
接种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项?
接种前
l 接种当天,给宝宝换上宽松、柔软的衣物;
l 保证宝宝饮食和正常休息,带上《预防接种证》;
l 将宝宝的健康状况、禁忌症和慎用情况等,如实告知医生;
l 若宝宝有不适症状,待康复后再接种疫苗;
注意啦!!口服脊灰疫苗、口服轮状疫苗等疫苗接种前后半小时内不宜喂服热水、哺乳。
接种后
l 在接种场所留观30分钟,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开;如出现不良反应,要立即告知接种医生;
l 婴幼儿接种疫苗后,回家的路上不要抱的太紧,也要防止颠簸,以免造成窒息;
l 婴幼儿接种疫苗后,当天不宜洗澡,不要做剧烈活动;
l 接种出现的一般反应多为一过性,一般不需任何处理;如出现高热不退、全身皮疹或其他异常反应,需及时到医院诊治,并将情况告知接种单位。
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怎么办?
由于儿童个体差异,接种过疫苗后个别孩子会有一定程度不良反应,一般较轻微。局部反应就是打针的地方出现红肿、热痛、硬结。全身反应主要有发烧、精神状态不佳等。对于局部的红肿硬结,建议在急性期,也就是打针的头几天不要热敷,要冷敷或冰敷。急性期过后可选择热敷,这样硬结会消失得快些。疫苗引起的发烧,体温不会太高,而且多在两三天之内就会退下来。若孩子体温很高、精神状态很差,一定要及时就医。
各位宝爸宝妈们
记得按时带孩子去打疫苗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