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期,感冒、流感、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等都易在此时节出现。咳嗽咳痰是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,然而大众对于咳嗽的治疗却不
急性心梗,因起病急、发病快、致死率高的特点被称为“健康头号杀手”。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突发急性心梗的人数约为100万,其中每3名患者中就有1人死亡,死亡率超过三成。
事实上,心梗的发生并非毫无预兆,许多患者在心梗发作前的数小时乃至数天,会出现一系列先兆症状。若能早期识别这些信号,及时就医,便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致命风险。
警惕,心梗发作前的6个“求救信号”
1.胸部不适
胸部不适是心梗最常见的先兆信号。许多心梗患者在发作前会感到胸部有压迫感、闷胀或钝痛,这种不适感可能持续数分钟或反复出现。
2.上半身的疼痛或不适
心梗引发的疼痛有时会放射至肩膀、手臂、背部、颈部或下巴,尤其是左侧。这种放射性疼痛可能表现为钝痛或酸痛,容易误以为是肌肉劳损或消化不良所致。
3.呼吸急促
心梗发作前,部分患者可能在无明显活动的情况下出现呼吸困难,甚至需要用力呼吸。此症状通常伴随胸部不适,尤在睡觉平躺时明显。
4.消化道不适
消化道症状也是心梗的潜在预警信号,表现为上腹疼痛、恶心、胃灼热或呕吐,容易与胃肠疾病混淆,从而导致延误就医。
5.突发的极度疲劳或虚弱感
许多患者在心梗发作前会经历难以解释的全身疲惫,即便是轻微活动也会感到精疲力尽,这种疲劳感可能持续数天。
6.冷汗、头晕和心慌
冷汗、头晕和心慌等自主神经症状也可能会在心梗发作前出现,往往与情绪上的不安或“濒死感”同时出现。
心梗患者应如何科学治疗?
生活中,心梗患者应坚持长期用药,不可随意停药。治疗心梗的常规药物主要包括抗血小板、抗凝以及稳定斑块的药物,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,他汀类等。
此外,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,其不仅关注症状缓解,更重视整体调理和疾病预防。一项由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、全国124家医院参与的“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”于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《美国医学会杂志》重磅刊出,曾获评亚洲心血管医学领域杰出研究、中国十大医学研究、中国心血管病学领域十大亮点等,是百年来创新中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式研究,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。
研究结果显示,在基础治疗上加用通心络,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(包括心血管死亡、再次心肌梗死、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)风险36%,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%;研究一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%,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%,降低1年再次心梗风险74%,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提供有效治疗药物。
此外,既往研究显示,通心络可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稳定易损斑块,改善心绞痛发作频次以及发作时长,提高生活质量。
除坚持用药外,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心血管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。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均衡饮食,少油少盐,多吃蔬果;规律运动,保持体重;限酒,远离二手烟;充足睡眠,避免熬夜;管理压力,保持乐观;定期体检,关注血压血脂等途径来维护血管健康,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。
心脏只有一个,守护心脏健康就是守护生命。科学认知、精准干预,远离心血管疾病风险,将心梗的风险降至最低。